150亿元!黄岩瓜农细算年终“共富账”
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
走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茅畲乡的黄岩西甜瓜科创园,工人正将新的种子埋进土壤,翻土、浇水、施肥,等待明年结出硕大甜美的西瓜。
冬意渐浓,新的种子刚刚播种,市面上还有黄岩瓜农种的西瓜吗?答案是肯定的。12月22日凌晨4点,北京新发地市场灯火通明,喻峰的摊位上摆满刚运来的西瓜。随便拿起一个切开,红色果肉汁水四溢。
“黄岩人在全国各地种瓜。我春季卖云南运来的瓜,夏季卖甘肃的瓜,秋季卖广东的瓜,冬季卖海南的瓜,一年四季不缺西瓜卖。”在当天接受记者视频电话采访时,身为黄岩人的喻峰提及黄岩人种瓜,语气里掩盖不住的骄傲。
黄岩瓜农胡明康告诉记者:“以前我是做服装生意的,近两年听说跟着老乡出去种西瓜也不少赚,就转行种瓜了。”
当问及今年赚了多少时,胡明康笑着给记者算了两笔账:
支出账。今年在山西大同灵丘县承包了210亩地,土地流转费1500—2000元/亩,雇人种植、采摘、装车等用工费3500—4000元/亩,棚膜、农药、化肥等农资2000—3000元/亩。
说着,胡明康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瓜田监控画面:“你看,大棚钢管、农机都是去年买的,今年这部分的钱省了。”
收入账。“一般每亩地平均能产瓜5500—7000斤,种得好的亩产能达到9000斤。”
胡明康表示,今年西瓜售价波动较大,随着市场供求而变,他所出售的瓜装车价在2—3.6元/斤之间。在手机上加加减减一番,胡明康说:“总的成本核算下来,装车价每斤卖到一块七就能保本,多的就是赚到的。”
忙碌一年,到底赚了多少钱?“还行还行,100多万肯定有的。”虽未透露具体金额,但胡明康脸上的笑容迟迟没有褪去。
“黄岩瓜农年净收入超30亿元。刨去地租、人工、农资等成本,一亩地预估收益7000元左右,技术好的瓜农亩收益更高。”黄岩区瓜农协会副会长牟森林说。
为了帮助瓜农提升种植技术,及时掌握最新种植方法,今年黄岩创新打造外出瓜农培训新模式——追着瓜农送培训。
“黄岩瓜农在哪里,技术就送到哪里。”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汉荣介绍,今年专家团队去往云南、宁夏、山西等地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外出瓜农1165人次。
为筛选优质种子,今年2月,黄岩西甜瓜科创园正式开园。“大棚各处都安置了摄像头,可以全程记录瓜苗的生长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而分析不同品种的长势、抗性、结果等情况。”茅畲乡党委书记徐佩佩介绍,通过对接种子站、农科院等农业权威机构和行业头部种子公司,明年科创园预计将有约300种瓜可供专家、瓜农免费品鉴。
为建立快速的物流配送体系,缩短西瓜从田间到市场的运输时间,黄岩积极创办包装厂、冷链贮藏库等,目前已在17个省份建立电商产业中心、农产品冷链集配中心等各类平台100多个,在23个省份建立农资物流配送点近260个。
好产业,带动八方百姓共致富。对黄岩瓜农来说的支出账单,却是其他地方农民的收入账单。据统计,5.2万黄岩瓜农每年支付各地土地租金近10亿元,为当地提供农业就业岗位5万余个,不仅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还带动全国群众共同致富。
“黄岩人靠着在全国各地种瓜,打造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外出农业共富模式,年产值达150亿元。”牟森林自豪地说。
“明年打算再多承包100亩地。”“我打算翻新下老房子。”“今年我盘算着全家出去旅游过大年……”在瓜农规划的美好未来中,黄岩“共富瓜”这一“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长三角西甜瓜联合科创基地落户台州
张笑川雨
5月27日至28日,2024年长三角西甜瓜产业发展交流会在台州黄岩举行。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279个西瓜品种进行了大比武,长三角西甜瓜联合科创基地揭牌成立并签约,还作了长三角西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和新品种新技术推介。
近年来,黄岩高度重视西甜瓜产业发展,探索打磨外出瓜果产业发展机制,打造出了“瓜藤遍天下、总部强赋能”黄岩特色农业“地瓜经济”模式。截至目前,黄岩外出瓜农近5.2万人,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全国设立联络处省份24个,年产值150多亿元,种植面积近107万亩,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30多亿元,支付各地土地租金近10亿元;外出瓜农每年净收入超30亿元,产值达到区内农业总产值的4倍,带动全国10万群众共同致富。
在此基础上,黄岩聚力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推进西甜瓜科创园项目建设,围绕西甜瓜种业的育、繁、推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科研机构+村+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突破在种源建设和品牌打造上的短板,进一步延展西甜瓜良种培育。目前,已打造西甜瓜科创园展示推广中心核心区(一期),试种398个西甜瓜品种,其中西瓜品种279个、甜瓜品种119个。2024年以来,已向全国推广10多个优质品种。
“我们国家的西甜瓜产业已经完成了从供应短缺到吃瓜自由,再到满足不同特色需求的历史性转变。长三角西甜瓜联合科创基地的成立,将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丰富黄岩西甜瓜的品种多样性,推动其转型升级,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许勇表示。
台州黄岩:新型培训模式让瓜农致富“顶呱呱”
“每年这个时段,黄岩外出的瓜农都会回来,大家一起聚聚,交流一下一年的种瓜得失,谈谈新的一年工作目标。”10月30日,台州黄岩新型瓜农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长牟森林说,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外出瓜农来他开的种子店里找他聊天。“我是一名‘瓜三代’,我家从爷爷开始就种西瓜。现在80后瓜农开始挑大梁,和老一辈瓜农不同,我们更容易接受新理念、新科技、新农具和新的栽培技术、栽培模式,也敢于去尝试与推广。”
目前,外出种西瓜的黄岩瓜农有5.2万人左右,足迹遍布江苏、海南、广东、云南、甘肃、宁夏、山西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面积107万亩,西瓜全产业链产值达150多亿元。在近年的实际种植过程中,瓜农们也面临着不少堵点难点。
“现在黄岩已经成为全国西瓜种植户高度关注的一个区域。黄岩瓜农种植的西瓜,可以说是目前全国高端西瓜的一个风向标,学我们的人挺多。”牟森林说,“西瓜种植门槛比较低,也比较容易学。特别是去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西瓜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现象,不少瓜农亏本了。广大外出瓜农希望学到新知识、新理念的期盼之情更加强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黄岩区农业农村局积极打造“1+3N”新型新农人培训模式,设立1个总部培训体系,N个教学点、实践基地、特色培训,全面提升黄岩瓜农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促进瓜农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质生产力。
“1个总部培训体系包含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师资组建与培育、黄岩‘瓜果师傅’标准制定等。N个教学点,即在全国重点西瓜产区设立30多个教学点。N个实践基地,就是依托现有或新建的50多个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为学员提供种植演练场所。N个特色培训,就是根据西瓜种植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开展定制化、特色化专题培训。”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毕建勇表示,新型培训体系构建与优化既提升“新农人”黄岩瓜农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也改善种瓜人才孵化环境。
“我是‘瓜二代’,2017年开始在江苏盐城种西瓜。”来自黄岩区北洋镇的80后瓜农郑敏说,目前瓜农主要面临土地租金偏高、人工成本增加等问题。“每年11月份左右,我们回到黄岩都会参加区农业农村、供销社等部门举办的瓜农专题培训。去年我们在江苏接受了一次培训,特别是西瓜种植的重茬地障碍问题,专家的讲述很受启发。政府部门主动上门送培训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
2024年以来,黄岩区组织开展了2024年黄岩区外出新农人(阳光瓜农)培训万里行活动,先后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向在当地种植的黄岩籍瓜农开展精准靶向培训。“每个区域的情况都不一样,培训的专家们事先会做大量实地田间调研找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培训课程,做到有的放矢。”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解崇斌说。
“我是今年在灵丘参加的培训。”80后瓜农牟海军说,“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培训课发的教材《大棚西瓜病虫害图鉴》这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特实用。就是不识字的老农民,对照着图片,也能看明白咋回事。”
“我们新型瓜农联合会有土地流转联盟、种子种苗联盟、标准种植联盟、农资配套联盟、品牌销售联盟等五大联盟,联盟成员都是会员。我们积极配合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要求,围绕五大联盟开展一系列为农服务工作,把人员配置、功能分布等逐一完善和落实,真正让广大外出瓜农受益。”牟森林说。
筑梦乡村新农人 田园处处织锦绣 解读台州黄岩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佳讯乘风至,橘乡颂欢歌。
11月15日,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名单公示,台州市黄岩区入选。根据省里相关要求,省财政将采取“定额+激励”方式予以支持,入选县(市、区)将在建设期限内获得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根据绩效评价获得一定激励。
那么,黄岩缘何从众多农业强县(市、区)中脱颖而出?
“黄岩区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战略部署,践行市委走深走实‘三新’农村共富道路的工作要求。”黄岩区委书记包顺富说,该区坚持“大人才观”,以“组织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引领,完善“新农人”培育体系建设,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全球引才 构建全矩阵人才队伍
10月23日,在黄岩区北洋镇的曦禾有机农场,一箱箱新鲜的有机番茄、黄瓜、辣椒等果蔬正被打包发往各地。
“何为有机,就是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回归最自然的生长模式,种出健康的瓜果。”曦禾有机农场经理林巧于介绍,随着老百姓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如今,有机果蔬大有市场,通过线上下单,农场还能接到北京、广东等地的订单。
然而,不施化肥土壤的肥力如何保证,不打农药遇到病虫害如何防治,这些难题让“有机”遇到了各种现实问题。正因如此,技术成了突破瓶颈的唯一手段。
为此,黄岩区除了帮助农场积极进行数字化种植转型升级外,区委人才办、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协、北洋镇等单位及时联合行动,通过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聘请专家长驻农场,为有机种植保驾护航。
2023年,曦禾有机农场迎来了一位“非洲院士”。在2023年浙江台州黄岩柑橘节开幕式上,台州曦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菲利克斯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Felix Dapare Dakora)来自南非,是农业化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长期从事生物固氮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
“我们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现在能和院士成为同事一道种地,得到他们手把手的指点,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农场里下地干活的村民们在菲利克斯的指点下,对有机蔬菜的白粉病、番茄裂果等问题进行防治。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如今,像这样“教授下乡”的合作模式正在黄岩不断深化。
早在2012年,黄岩区引进同济大学团队,共建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组建了10余位教授的“智囊团”,将科研基地搬到田间地头,将新技术新理念送进百姓手头,可以说是“一人振兴一产”“一人提升一城”——聘请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担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专家智库首席专家,推动宁溪镇乌岩头村、屿头乡沙滩村、北洋镇潮济村等一批“空心村”活态再生;推动浙江大学田生科教授扎根宁溪镇岭根村,合作共建精品柑橘科创基地,带动当地新增精品柑橘种植基地2300余亩,新增就业岗位650余个;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谈献和教授团队带动下,黄岩区中药材产值从2015年不足200万元上升至2023年的4373万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黄岩区委副书记、区长徐礼辉说,“我们不仅大力引进全球人才,也同样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
丰富“农创客”实践,组建区新型瓜农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等行业协会,促进资源互动、人才流动、辐射带动。依托集约农业、芳香产业等新业态实施千名农创客培育工程,累计吸引农创客531名、新农业领域人才4000余人。
配备“十路”人才助力共富,组建区级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专班,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农业农村科技、乡村经营管理等“十路”人才。作为首个“浙农才”数字化应用试点,探索全过程服务应用场景,加速贯通地方人才应用系统,培育认定出一批以蒋良珍等为代表的“十路”人才,赋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科创 让黄岩字号打出竞争力
现代农业发展不能纯靠天吃饭,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走进台州田苑农业科技公司的橘树种植大棚,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植物工厂,摄像头、补光灯、光照强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各类数字化设施让人眼花缭乱。
“只要打开手机APP,果园数据一目了然。”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生科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即使间隔几百公里,还是可以通过手机就了解到果园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动遮阳、通风、喷灌等设施,及时调整水、肥、药的施用比例。
2018年,田生科作为台州引进的高端人才落户黄岩西部山区。六年来,他扎根乡村潜心培育柑橘精品,潜心科研让黄岩柑橘更“甜美”,推动黄岩柑橘产业振兴。
“田教授还带我们尝试了新的剪枝技术,通过激光雷达扫描仪对一些优秀果园进行三维重构,分析、学习其剪枝技巧。”浙江大学博士生陈九州说。
实验室内,超薄切片机、激光刻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高光谱成像仪……博士生们在果园实验室内,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工协作,一项项研究项目正在进行。
田生科的到来,真正让一众种植户“如获至宝”,改变了种植户们靠土办法和自学的状况,开始学习土壤有机肥、菌肥培育等科学种植技术,从传统种植技术转向现代化发展,蜜橘口感和甜度都越来越好,切实带动种植户们增收致富。
同时,田生科还通过研究养分吸收对柑橘品质的影响,生态敏感地带如何控制面源污染等问题,建立了可推广的柑橘种植标准化技术体系。近年来,宁溪镇新增10多个柑橘种植基地,共计2300多亩,柑橘品种数量超过30种。田生科团队还牵头成立了宁溪镇精品柑橘科创协会,带动当地柑橘种植向高端化转型。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科创可谓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在黄岩,科创的脚步踏遍农业各领域。
上世纪90年代,黄岩瓜农创新种植方式,率先推广应用三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小拱棚膜+大棚膜),改变西甜瓜靠天种植的历史。不仅助推了黄岩精品西甜瓜在种植面积上的扩大,还把西甜瓜的季节性供应变成了全年周期供应,实现“西瓜自由”,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唯有初心,能扛时间沧桑;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浙江硕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开发苗木等作物的种植养护技术,该基地现有土地500亩,生产经营杨梅、枇杷、柑橘等50多种果苗,为各地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该公司负责人、黄岩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牟王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苗二代”。“父亲是杨梅苗的嫁接师傅,我从小就感觉父辈很辛苦,长大后发现传统农业需要科创来提升附加值。”牟王斌说。
农创客,关键在“创”。自学、求教、培训等,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牟王斌终于入门,柑橘、枇杷、杨梅……他几乎把所有果树都研究了个遍,并形成了自己对育苗的理解和理论。
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有蝇虫。
黄岩杨梅栽培历史悠久,是浙江省杨梅重要产地之一,更是东魁杨梅的始祖地。杨梅自古生长便受到杨梅果蝇的危害,所有杨梅产区都不例外,通常年份果蝇导致杨梅产量损失达30%—50%。
“这几年,我们采用罗幔技术防果蝇效果可达98%,无需再打药防治,同时有效减轻杨梅的采前落果,提高了产量和品质。”牟王斌表示,他还学习探索出可以通过修剪树枝,来避免大小年的发生。
近年来,黄岩区纳山海英才而用之,为科创搭建平台,建强中国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浙柑所种质创新基地,瓜果农业科技园区、西甜瓜科创园等产业创新平台、科创阵地,激发乡村人才敢当“弄潮儿”、勇闯“新蓝海”,先后推动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岩蜜橘科技小院入选国家级科技小院建设单位。
全链共振 描绘全民共富图景
“我要去甘肃种西瓜,买哪个品种比较合适?”10月23日,在黄岩区茅畲乡茅西路上,各家种子经营部、农资经营部的顾客络绎不绝。
“伴随着现在云南秋季瓜的上市,瓜农今年的生产基本都结束了,大家回到黄岩待一两个月,采购下一季生产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等配套农资,便马上又要外出种瓜了。”黄岩区新型瓜农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理事长牟森林说。
黄岩瓜农外出种植的模式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那时候茅畲乡的牟秀明带着5个村民,去上海种西瓜,当年赚了1千多元,那时候算是很大一笔收入了。”牟森林说。
由于黄岩“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种植条件限制,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外出种西瓜,才有了如今如此壮大的瓜农团体。“可以说现在全年365天,都有黄岩瓜农种出的西瓜成熟。”牟森林说。
黄岩区自1983年起探索打磨外出瓜果产业发展机制,把西甜瓜产业的藤蔓延伸至全国乃至国外,堪称“追着太阳种西瓜”。目前,黄岩外出瓜农近5.2万人,分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150多亿元,种植面积近107万亩,外出瓜农每年净收入超30亿元,带动全国近10万群众共同致富。
“现在种西瓜真的方便,只要一个电话,育好的苗和配套农资直接物流送达。”黄岩瓜农牟富彪种了20多年西瓜,如今在云南、甘肃有400多亩种植面积,聘请了专业种植团队和当地工人,也有稳定的供应链。
如今,黄岩的西瓜产业已全链发展,形成合力。成立五大联盟,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为牵引,将种子研发、农资购销、土地流转、金融服务、技术输出、品牌打造、瓜农精神发布等各环节各主体,链接成互惠互利的有机整体。打造“总部强赋能,瓜藤遍天下”的黄岩特色农业“地瓜经济”模式,目前西瓜全产业链产值达150多亿元。
黄岩瓜农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奋斗史,也是一首黄岩人民紧跟时代脚步的赞歌。
黄岩的农业全链振兴,不仅仅在基础农业种植,乡村也正悄然发生着巨变。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文化塑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运营”的概念应运而生,而这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
在黄岩区北洋镇,一支来自杭州的乡村运营团队正丈量着每个乡村,挖掘其中的发展资源。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村情民意,我们发现北洋镇有很好的基础条件,不止有现代化农场,每个村庄都各具特色。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产业特点、文化需求,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做到一村一品,围绕农文旅展开乡村运营。”杭州禹上稻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乡村运营师严万里说。
无独有偶,有意向尝试乡村运营的不止北洋镇,澄江街道也进行相关探索。近年来,澄江街道立足生态人文优势,深挖柑橘文化,不断丰富文化涵养和业态分布,着力擦亮中华橘源金名片。
黄岩区积极探索将市场行为植入到乡村建设,有效整合、重组和配置乡村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内外部资源,充分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从而提升乡村的整体价值,壮大村集体经济。
(责编:叶宾得、王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