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的常见4种模式与典型案例
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聚焦于农牧、农林结合以及循环发展,这一路径对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意义非凡。在农牧结合方面,通过合理规划,构建起种植与养殖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体系。例如,在一些地区,将农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相结合,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而畜禽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又能成为农作物优质的有机肥料,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物质的循环流动。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对外部化肥和饲料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在农林结合领域,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和养殖活动。在树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业收入,又能改善林地生态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在林下养殖家禽、家畜,家禽家畜可以捕食林中的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粪便还能为树木提供养分,实现了林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
循环发展也是该模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农作物秸秆用于生物质发电、制作沼气,将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处理,用于农田施肥等。这种循环利用方式,不仅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通过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宁乡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进程中成绩斐然,尤其在农业内部融合方面表现卓越。起初,宁乡部分乡村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以稻谷种植为主,伴随稻草产出,缺乏其他产业支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甚至需花费资金雇人耕种。
为改变这一现状,宁乡从土地改革着手,以大成桥镇鹊山村为例,当地积极整合零散田块,组建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将耕地对外租赁,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和分散经营的问题。在土地增值方面,将耕地划分成多个生产片区,租赁给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耕种。
在种植模式上,大胆创新,采用“水稻 + 生态”模式,进行虾、鳖、鱼与水稻的混合种养。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空间和资源,虾、鳖、鱼在稻田中活动,不仅可以捕食害虫,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其粪便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为虾、鳖、鱼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同时,宁乡还大力建设葡萄、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丰富了农业产业类型。
除了种植养殖的创新,宁乡还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发了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采摘园、民俗体验等。游客可以来到宁乡,体验乡村生活,品尝新鲜的农产品,感受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通过一系列举措,宁乡实现了土地的“双种双收”,抛荒现象近乎绝迹。村民的收入来源变得多元化,既可以获取土地租金,享受土地合作社基于经营效益的二次分红,若选择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还能额外获得劳动工资。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外,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是一种深度整合农业产业各环节的创新发展路径。该模式以农业生产为起点,通过对种植基地的精心建设,确保农产品的源头品质。在种植环节,运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精确控制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紧接着,农产品进入加工制作环节。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被广泛应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能够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还能大幅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罐头等产品,不仅解决了水果易腐烂的问题,还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如将小麦加工成各种高端面粉,用于制作面包、糕点等,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
仓储智能管理在全产业链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借助智能化的仓储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农产品的储存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确保农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通过对库存数据的精准分析,实现合理的库存管理,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的发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市场营销体系的打造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范围,同时在实体店铺开展体验式营销,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信任。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农产品的稳定销售。
该模式还注重农业休闲、乡村旅游等业态的发展,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苏州震泽镇,作为一个以丝绸文化闻名遐迩的江南小镇,在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的实践中成果卓著。震泽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围绕蚕桑产业,精心构建了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多元元素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
起初,震泽镇政府高瞻远瞩,积极鼓励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大胆涉足源头开发领域。政府大力投入,建设了现代农业蚕桑示范基地,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为蚕农提供每亩相应金额的生态补贴,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既让桑农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稳定获得收益,又巧妙地将丝绸产业、乡村旅游和自然生态紧密融合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强村富民目标的实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全新提升。
在农业种植环节,震泽镇注重蚕桑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引进优质蚕桑品种,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为蚕茧的优质生产奠定了基础。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合理规划桑园布局,加强桑园的管理和养护,确保桑树的健康生长。
在工业生产方面,震泽镇的丝绸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丝绸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蚕茧的收购、缫丝、织绸到印染、后整理等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企业注重产品创新,开发出了众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丝绸产品,如真丝旗袍、真丝画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弘扬蚕桑文化,震泽镇匠心独运,建立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这是中国首个以蚕桑文化为主题,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园。园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示了蚕桑丝绸文化、蚕宝宝的一生、传统和现代制丝工艺、扎染刺绣等内容,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蚕桑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亲身体验蚕桑养殖、丝绸制作等农事活动,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震泽镇的丝绸产业集群效应愈发显著,成功形成了涵盖养蚕、抽丝、生产、经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全年蚕丝被年产量高达300万条,蚕丝床上用品100多万套。目前,震泽已经集聚了100多家丝绸企业,年产值超12亿元。这些企业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震泽丝绸产业的蓬勃发展。
震泽镇在发展蚕桑产业的同时,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推广生态养殖和种植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如建设湿地公园、生态步道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震泽镇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震泽镇的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不仅实现了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震泽镇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核心在于在稳固传统农业根基的同时,积极且深入地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多元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一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领域,拓展到集休闲、观光、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领域。
在旅游融合方面,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村镇,如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旅游、北方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开发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建设农家乐、民宿、采摘园、农事体验园等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粘性。
在文化融合领域,积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将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技艺、独特的民俗风情等进行挖掘和整理,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承。举办农耕文化节,展示传统的农耕工具、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业节庆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农耕文化的魅力。将农耕文化教育引入学校,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研学旅行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学习农耕知识,培养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在教育融合方面,发展农业科普教育,建设农业科普基地,通过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等,向公众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农业的认知和了解。开展亲子农业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农业种植、养殖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孩子学到农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些融合举措,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的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来源,还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淮安在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的实践中成绩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淮安始终聚焦于发展高附加值、高颜值的现代农业产业,将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作为关键抓手,全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在产业链、功能链和价值链上的全面提升。
在品牌建设方面,2016年,淮安的水稻种植、育秧、仓储、加工、销售等29家企业强强联合,组建了淮安大米产业联盟,并统一使用“淮安大米”品牌。这一举措犹如一股强大的合力,有效整合了资源,提升了淮安大米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成功建成优质稻米基地270万亩,年产淮安大米76万吨,每年可为稻农增收3亿元。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升了淮安大米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淮安在产业多元化发展上也成果丰硕。除了优质稻米产业,还建成了高效设施园艺138万亩、特种水产养殖50万亩。这些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淮安农业的业态,改变了以往“多而杂”“小而散”的旧面貌,逐渐形成了“大而长”“大而强”的链式发展新格局。
淮安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极高。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近180亿元,其凭借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烹饪方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美食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洪泽湖大闸蟹品牌价值80亿元,以其鲜美的肉质和上乘的品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淮安大米”品牌价值37亿元,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严格的质量管控,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目前,淮安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1件,数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占全省的45%。这些品牌的成功塑造,为淮安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淮安市农科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蔬菜育种中心先后育成农作物新品种96个,这些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种子资源。研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42项,涵盖了种植技术、灌溉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多个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达1.1亿元,位居全国设区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前列。这表明淮安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将科技成果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通过一系列举措,淮安成功实现了农业功能的拓展与融合。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淮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结合。开发了多条乡村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参观盱眙龙虾养殖基地,了解龙虾的养殖过程,品尝美味的龙虾;可以游览洪泽湖周边的乡村,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体验渔民的生活;还可以参观淮安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了解淮安的农耕历史和文化。这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促进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核心在于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先进技术生产栽培模式等,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农民可以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农民的收入。互联网技术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的市场信息,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和养殖计划,避免盲目生产,降低市场风险。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在种植领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环境参数,根据这些数据自动控制灌溉、施肥和通风设备,实现精准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在养殖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畜禽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先进的生产栽培模式,如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无土栽培技术利用营养液代替土壤,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不受土壤条件限制,可在沙漠、盐碱地等不适宜传统种植的地区进行种植,扩大了农业生产的空间。立体栽培技术则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浙江狮峰山作为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每年春季,便是采茶工最为繁忙的时节。当地茶农为追求茶叶的最佳口感,新采摘的茶叶必须立即摊晒,否则长时间积压将严重影响茶叶品质。然而,采茶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采茶工多为女性,狮峰山山路崎岖,往返一趟少则20多分钟,在一些陡峭之处,翻山越岭甚至需要一个多小时。为保证茶叶鲜活,采茶工需在采摘三四个小时后便将茶叶背下山,如此频繁上下山,不仅让采茶工疲惫不堪,还极大地影响了采茶效率。
2018年的采茶季,菜鸟无人机组成的飞行编队首次亮相狮峰山,往返于狮峰山与炒茶中心之间,承担起将新采摘下的狮峰龙井茶叶运输下山的重任。无人机的应用,使得茶叶运输时间大幅缩短,以往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运输过程,如今不到2分钟即可完成。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大提高了采茶效率,减轻了采茶工的劳动强度,还确保了茶叶能够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摊晒和炒制,有效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无人机的应用,只是狮峰山在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下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在狮峰山的茶叶产业中得到应用。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茶农可以实时监测茶园的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根据这些数据精准地进行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实现了茶叶的精准种植和管理,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大数据分析,茶农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从而调整茶叶的种植品种和生产工艺,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茶叶产品。
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的成功应用,为狮峰山的茶叶产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茶叶品质的提升,使得狮峰龙井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价格也随之上涨。茶叶产量的增加和销售渠道的拓宽,为茶农带来了更多的收入。这种模式的推广,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