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欢迎访问 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导则》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导则》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补齐和美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指导和规范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谋划、申报、审核、实施、监管等活动,起草本导则。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24年12月30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 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 要任务。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指导和规范和美乡村建 设项目谋划、设计、建设、管理、监督等工作,制定本导则。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适用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和 美乡村建设项目”)。对于申请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同时执 行《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中央预 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和美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导则》。单个 项目安排的行政村数量原则上不超过 20 个。 
1.2 总体要求 
实施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 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顺应乡村人口变 化趋势,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聚焦现阶段农 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 科学规划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突出加强村内道路硬化、 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确 定项目建设内容、技术模式、管护机制,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 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加快补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短板,改 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1.3 建设要求 
1.3.1 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注重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政 策支持、统筹协调、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 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发动农民全程参与村庄规划、项 目谋划、建设和管护,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2 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坚持规划先行,依规建设,以 县为单位科学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目标、建设布局、 建设重点和建设措施,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合理确定项目建设 内容和标准,不搞千村一面,不集中堆盆景、垒大户。 
1.3.3 质量优先、建管并重。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 实效,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建一个用一个,既要建得好 也要管得好,确保财力可持续、模式可适用、农民可接受,使项 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 
1.3.4 强化监管、压实责任。完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优化 项目审批、建设、验收流程,创新任务统筹、农民参与、社会协 同机制,强化部门专责、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加强对投资计 划执行、项目实施、整体任务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 
1.4 建设地点 
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主要在村庄内部,不包括城镇。和美乡村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常住人口较多、村庄规划已编 制审批、农民建设意愿强烈、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基层组织完备、领导能力强、未来将长久存续的集聚提升类行政 3 村;优先支持领导重视程度高、政策举措实、农民参与机制健全、 已编制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总体规划的县市实施建 设。 
1.5 建设内容 
和美乡村建设内容包括村内道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 垃圾处理设施、公共照明、公共绿地,以及必要的适老化改造、 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含农户住宅内部设施。根据村庄建 设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建设意愿等,结合上述建设内容合 理确定具体建设事项。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应与已有资金渠道的集中供水、卫生厕所 改造等项目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实施,与社会力量参与投 资的清洁能源、智慧村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相结合。 
2. 前期工作 
2.1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2.1.1 参照《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通用大纲 (2023 年版)》《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 (见附件 1)以及相关行业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等编制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重点明确项目建设现状、建设目标、建设布局、 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投资、建设机制、保障措施、受益农 户等内容。 
2.1.2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重点内容齐全、数据翔实准确、建设标准合规、投资测算合理、建设机制可行、保障措施到位。 
2.1.3 项目县根据发展建设实际,科学设定建设目标,合理 确定建设任务,精细测算工程量,选择经济适用的技术模式。鼓 励采用低成本、易维护、效果好的设施设备,鼓励就地取材、利 用乡土材料开展建设。各村庄建设项目应按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 的有关要求,充分征求农民意见,按照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 的程序,自下而上确定建设内容。 
2.1.4 统筹实施村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避免 因破路、改管、树木移栽等造成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2.1.5 要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项目县应以清单形式明确 项目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科学 测算项目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管护 经费来源和管护机制不明确的项目不予支持。对管护经费列入县 级财政预算的项目优先支持。 
2.1.6 将村庄规划“一图一表”、村集体经济收入、建设用 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已开展或拟同步开展集中供水、卫 生厕所等建设的证明材料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 
2.2 初步设计编制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方规定和项目建设实际,综合确定是否编制项目初步设计。 
2.3 简易审批程序 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应坚持高效率、低成本、农民广参与建设 5原则,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可按照《关于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 易审批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20〕1337 号),施行简易 审批程序。其中,各村庄建设项目涉及的审批事项可依法委托乡 镇政府实施,具体由地方依法自行确定。 
2.4 编制项目工作方案 
2.4.1 对于申请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省级农业农村、 发展改革部门要组织项目县编制和美乡村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 项目工作方案。2.4.2 工作方案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设现状,包括 县域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总体情况,以及项目村村庄常住 人口、村庄类型、公共设施、村庄规划、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情况, 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二是项目建设方案,包括建设目标、建设 布局、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投资估算和资金渠道等。村庄建设内容录入乡村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三是项目建 设机制,包括规划引领、项目资金统筹、投入方式创新、运行管 护、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等机制。四是项目保障措施, 包括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人才支撑、用地支持等。2.4.3 工作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每年 6 月底前按 程序报送省级发展改革、农业农村部门。 
2.4.4 省级发展改革、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评审 项目工作方案,重点审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地点的合规性、 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建设机制的可行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择优提出项目申报县名单建议,并填报推送至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 重大项目储备区。 
2.4.5 项目县根据省级发展改革、农业农村部门评议通过的工作方案开展前期工作文件编制、审批工作,于每年 9 月底前完 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工作。 
3. 建设内容和标准 
项目县根据项目支持的建设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由项目村菜单式选择需要建设的具体内容。 
3.1 村内道路 
重点对通村组路和巷道、入户路,以及村内道路上的桥涵进 行新建或改造。村内道路应普遍硬化、通行顺畅,满足农户日常 出入通行和家庭生产需要,根据需要并结合实际配套建设排水系 统、交通标识、安全防护等附属设施。3.1.1 通村组路建设。通村组路建设标准应结合村内道路客 观实际,依据道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参照相关道 路建设标准综合确定。有需求、有条件的村庄可参照小交通量农 村公路相关标准建设。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村组路可采用砂砾、 石块、砖块、混凝土块等简易铺装路面模式进行道路硬化。
通村组路建设参考标准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选线应结合区域环境、地质、水文条件,合理利用地形,满足使用功能,保证安全。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 3311):应根据公路技术等级类型、交通组成、沿线地形、地质、环境和交通需求 等因素,合理确定路线平面、纵断面、视距、以及公路路基横断面 等主要技术指标。

《农村公路简易铺装路面设计施工技术细则》(JTG T 3351):块体类路面指采用石块、砖块、混凝土块等块体材料铺砌的路面;弹石路面指用人工或机械加工后的半整齐石块铺筑的一种块体路 面;砂石类路面指以砂砾、碎(砾)石或工业废渣等集料,与土、石灰土或水泥土等结合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后铺筑而成的路面;过渡性路面指因施工工期、自然条件和资金等原因无法一次性施工 完成的路面,或在非稳定路基(如软土路基、高填方路基等)路段, 为保护路基和下部结构、保障通行而分期修筑的临时或过渡性质的 路面。 

《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T 5190):农村公路养护应 达到路面整洁、路基稳定、桥隧安全、排水畅通、设施完好等要求。

 

3.1.2 巷道、入户路建设。巷道、入户路建设标准应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由县、乡、村协商确定建设标准和规模。 

3.2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综合考虑农村区位条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常住人口数量及分布、污水实际产生量、集中收集难易 程度、排水去向、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等,因地制宜选择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厂)、相对 集中式或集中式处理等治理模式或模式组合,重点建设污水收集、 转运、处理、资源化利用等设施设备。

 

友情提供:温州市乡村振兴课题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