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深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 立不倒、奋勇向前。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他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精神与共同富裕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精神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度思考与研究。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目标
习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目标,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毕生奉献,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逐步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必然替代资本主义和一切私有制社会的规律性和历史趋势,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前提,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下,率领苏联人民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共同富裕思想。他在《告贫穷农民》中指出:“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他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只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列宁首次将共同富裕这一理念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共产党人在按劳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化三改”道路等方面,为共同富裕实现的制度基础、实现条件、具体途径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探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并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此,他针对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策略,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入时代,习近平在继承和吸收前辈们关于共同富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形成了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主要包括精准扶贫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部分,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二、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一)城乡差别仍然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人口红利”的政策影响下,特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双重压力下,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力和人才流向发达或正在发展的城市,也导致在一定的时期内,加深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特别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很大;自党的十八大之后,在“中国强,农业必须强;中国美,乡村必须美;中国富,农民必须富”的精神指引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已跨入农业双强、美丽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新时代,2020年,国家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尽管 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至今城乡差别依 然存在,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实际增长7.1%。东部发达的城市与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二)两极分化依然存在
两极分化原是指在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少数资本家和大量雇佣劳动者之间出现两个极端。两极分化对贫富“两极”而言,是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差距的一般表现形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绝对贫困慢慢被消灭,但相对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分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种两极分化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别,更加体现于阶层之间的差别,包括传统与新兴的行业之间、人才与一般人的专业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人际之间、行政或央企(国企)的上下级之间、老板与雇工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等等,收入差距非常明显。长此以往,如果这些明显差距逐渐拉大,就会产生阶层之间矛盾,就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慢慢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背驰。“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唯一正确的发展之路。
(三)防止返贫难度较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精准扶贫,实现了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实现共 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是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地方贫困群体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内心缺少主动脱贫的动力,“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的现象并不鲜见。尽管各级政府花大力气进行精准扶贫,但是一些“懒汉”把贫困户当做争取福利的身份,具备脱贫条件却拒不主动脱贫,不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甚至还有“穷光荣”的旧观念。因此,脱贫攻坚不仅要从物质上帮扶,更要在激发贫困人员内心动力上下功夫;从诸多现象来分析,某些贫困人群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贫困”。从另一方面来分析,深度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教育培训、基本医疗、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滞后与短板,直接影响稳定脱贫;特别是因赌、因毒、因灾、因病、因意外、因陋俗等方面更会导致贫困或返贫;此外,在扶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标准和随意降低标准等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势必导致返贫现象发生,可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非常不容易,需要在脱贫攻坚上做足文章。
(四)第三次分配存在抵触心理
三次分配这个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厉以宁教授提出的。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大体上可分三种力量:一是市场机制,二是政府 调控,三是个人的道德水平。市场机制进行初次分配,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个人道德则对三次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呈“哑铃型”结构,高、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较小。要实现“橄榄形”理想的分配格局,就要提高各群体的分配思想与意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需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消灭绝对贫困,需要先富带后富。但是,当下某些先富起来的群体,特别是那些靠投机、假冒骗或剥削起家的“老板”们,他们富裕以后不愿帮助他人,认为自己的富裕与他人无关,与政府无关,与社会无关,将自身的成功与社会剥离,逐渐在“有钱任性”中迷失。对于第三次分配,他们不但积极性不高,甚者严重抵触,已经出现发牢骚、说相悖语言现象;这些先富者,很少思考国家利益和百姓生活,很少明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道理,由此缺失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三、社会主要矛盾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主要矛盾来看,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追求和文化生活追求;另一方面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的现象,存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充分”的现象;如何调和与处理好社会矛盾、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供需关系?根本途径是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主要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发展思想不仅是对我们党和政府而言,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每位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每位先富起来的人的要求;只有上下同欲,方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当今社会存在对共同富裕持有不同态度
1、先富群体中存在资本家观念
先富的人群中三等六样,有一心奉献给国家、社会的,也有安份守己、各扫门前雪的;有主动捐资捐物的,也有一毛不拔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也有唯利而图的;有追求共同富裕的,也有只顾自身利益的;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也有大肆挥霍、不顾他人死活的;有讲诚信、遵纪守法的,也有官商勾结、谋取私利的;有与员工共享、共赢的,也有欺负员工、拖欠工资的;总之,在先富的人群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第一桶金是否正道相关,与他们个人素质相关,从他们不同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本质、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品德;有些属于企业家,有些属于生意人,有些就是资本家;不同类别的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理念和目标的认识也不同,所以,当党和国家提到共同富裕时,就有完全不一样的反应,特别是那些骨髓里充满资本家基因的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提法,肯定唱反调。
2、部分党员干部与共同富裕相背驰
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和示范作用,可以肯定,大部分党员能够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处处为党为民显身手,时时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党员干部,他们只顾个人享乐,不管百姓死活,令百姓深恶痛恨;从近些年来的“打老虎、拍苍蝇”的案例中,可以充分证明这些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一定人群中依然存在,这些忘了自己是谁、为什么要入党、为谁用权的党员干部,由于他们心灵深处缺少为民服务的意识、缺少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因此,他们不可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兵贡献。
3、一些后富的人们缺乏精神动力
富裕的基础条件是健康、基本条件是勤劳、必要条件是知识。一个健康的人,如果既不勤劳,又没有知识,那就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不论是先富的人们,还是后富的人们,都要明白这个道理:勤劳与知识可以实现富裕、可以改变命运。但是,社会上确有不少身体健康的人,因为生性懒惰,不勤劳、不努力、不学习、不动脑,一心依懒于富人帮带、依懒于政府供给,他们即使在精准扶贫的大势之下已经脱贫,但又会因其懒而返贫;为什么社会上有这样的人群?究其根源是他们内心缺乏精神动力,就是说,这些人的内心世界空虚,没有知识、没有专业、也没有追求,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不抱什么希望,由此导致缺少主观能动性,过着和尚撞钟的生活,这些人将会成为共同富裕的绊脚石;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理当要从根本抓起。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失衡
1、不正之风局部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在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不少问题,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始终将GDP摆在首要位置,导致“有钱就是爷”、“有权能捞钱”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由于缺乏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视,缺少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缺少社会正能量的深度宣传,导致拜金、追星、玩乐、暴富等不正常观念在年轻一代中严重存在,导致富二代、官二代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严重;由于某些地方党政在唯上论、唯政绩论的主观思想影响下,缺少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导致浮夸胡吹、奉承拍马、弄虚作假的情况严重。在这些现象与观念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完全相悖。
2、道德建设滑坡现象时有发生
如今,虽然对道德的宣传教育并未缺席,但是随着价值多元化的涌现以及新事物的不断丛生,道德缺失已在一定人群中蔓延,比如平台卖假货、电信诈骗、以强欺弱、以权欺人、变相敲诈,比如高空抛物、高铁“霸座”、瞒上欺下、随地吐痰、粗言狂语、遛犬不牵绳,或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违规吸烟等等;这些缺德行为不仅是个人问题,也会引发社会问题:特别是因为个人的道德缺陷,会影响到他人的安全、损失他人的利益、带来公共财物的损失、造成社会公共资源失衡,也激起众人仇恨、乃至引起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
3、攀比、浪费等陋习“死灰复燃”
社会中,稍富即阔的现象随处可见,不同收入阶层在消费上普遍存在过度消费和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现象,他们随着家里逐渐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里追求奢侈生活逐渐膨胀,特别想显富摆阔,随着富人之风攀比严重,慢慢变成社会攀比之风流行,这种爱面子、搞攀比、讲排场的做法,不仅带来严重浪费,而且破坏了社会基本准则;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这不仅是因为物质富裕带来的攀比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内心空虚、缺乏精神支撑而产生虚荣心的问题,一旦这种现象成风,会变成贫富失衡、社会腐败的大问题。
4、唯利是图的现象依然严重
商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用最少的社会资源,生产最好的产品,追求合理的利润,满足最广泛消费者的需求。但当今社会,仍有不少生意人唯利而图,他们为了赚钱,采取不择手段,不问违法违规、不顾消费者死活,千方百计追求盈利;有些创业者,为了第一桶金,不踏踏实实创业,而是搞歪门邪道;也有一些有权或有背后人脉关系的人,他们在权上、在人脉上大做文章,只要能赚钱就干;更有一些年轻人,不考虑声誉与未来,靠吃青春饭过日子;还有一些人靠不正当的手段、不法行为赚钱。这些唯利是图的行为与观念,不但会影响社会进步,而且会严重阻碍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单位到个人、从先富到后富,都能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都能参与公益基金,都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出力,那么共富发展指日可待。
作者:谢炳超 温州市未来城市发展促进会会长、温州市农业产业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