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欢迎访问 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何允辉的乡村振兴之思路

值班防台,风还在刮,雨还未下。无意中倒腾开了空间的照片,翻开了尘封的记忆。13年了,昔日的破败似乎还在眼前。当时的好多人家已变卖自己的老房子,大家都明白呆在何斯路是没有明天的,是看不见希望的。特别是许多先富起来的人,纷纷发誓永不回村。

 

 

 一路二住三致富,13年前这个口号依然还在耳边,就因为当时的一声诺言把我捆在村里这么多年,哭过,笑过,死过,活过,最终凤凰涅槃!昨天负责新村民管理的何小平告诉我,驻村的经营性新村民住户已经有73户,我想明年的小目标100户是能实现的。在城乡结合部,有人进村可能不会太难,但是对于一个山沟里的乡村,有人有业特别是自带流量的一批人进村是非常的难。

 

  一个乡村振兴与否,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没有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否稳定,留人就是个试金石。乡村不见人,乡村无业态,再美又能怎么样!乡村没有产业,凋敝势不可挡。那么村干部们就要思考产业凭啥进你村?想明白的人振兴路就能走通。乡村建设千万不要以为把村搞漂亮了就能美丽无敌,最最重要的是人来了财才会来!财来了乡村才会更美。那么村书记持之以恒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总归是一个村干部成长的唯一通道。这一点要向宝鸡市委组织部学习,这几个月在浙大先后给宝鸡的1200多名村书记做培训,体量还是相当大的。由于工作冲突,不能给他们上最后一期课程,陪伴了11期,感悟颇多。那天在课堂上与学员们交流,直言不讳告诉书记们来浙江应该学习哪些方面。来了浙江不能只看见浙江乡村如何的美,也并不是浙江乡村的做法都能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两地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浙江村书记普遍比西部区域的书记们视野开阔。学浙江,提能力,促振兴!提能力是关键。

 

 宝鸡市委组织部的决心是值得敬佩的,反观我们自己,十几年来从来没看见过组织一周这样高质量的学习。学习对于乡村干部普遍基础比较弱,终身学习是干好村庄工作的法宝。个人以为,不管是乡镇干部还是各级领导都要学习,毕竟乡村振兴很难搞。村干部同样要终身学习。这些年我带着村两委去过本省花园村、滕头村、民航村、下姜村、余村、鲁家村、金星村、孔邱村、上田村、岩坑岭头村、达塘村,这些都是有可学之处的村庄。几乎每个村的村书记都是大能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红遍大江南北的村庄几乎弧线都比较长,说明书记要一茬接一茬的干。外省的也学习过西辛庄、小北沟村、蒋巷村、塘约村、三瓜公社、河边村、洪地村、南城街道等等名村,有的村自然资源非常有限,就是村里用好了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干,终究成为了标杆村。当然像云南的河边村完全是李小云老师的一个作品,李老师是武林高手,千里走单骑,用心用情用功干了五六年,突显了一个脱贫成果。李老师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安徽巢湖的三瓜公社则是刘浩董事长大力气投资的产物,他也佐证了工商资本并不是只会侵吞乡村资源,是可以和乡村共成长。更体现了企业家的情怀与担当!这俩个故事也是外力入乡实践的成功代表。当然个人以为,他们依然还在初级阶段,如果生产内核不提高,生活环境会有所提升,但是最终的人去楼空还是无法避免。

 

 

 乡村振兴如何搞,不是一招就灵,除了特殊背景下的村庄可以自动挡,十之八九的村庄都需要领头人持续发力,几乎没有定式,一招不灵就换招,找到适合自己才行。多听听失败故事,多了解别人的心路历程,对于年轻村干部总有所获!

  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乡村需要人走进来,需要有人来研究它。乡村需要有资本、有通道的人走进来,乡村也需要会欣赏它、发现它的人走进来,乡村也不是什么人都欢迎。很多来乡村刷经验、编数据、造假故事的人乡村不需要。不是真心走进乡村的人,乡村也不会欢迎。那一年第一届村庄与中国研讨会,刘守英教授提出来如何进村的问题。当时好惊讶,进村那还不是简单,难道还有村民阻拦?事实证明,不懂进村的方法,村民是不会欢迎你的,更不会和你讲真话。现在乡村村民的趋利性特别明显,他们认为没好处,多一句话都是损失。这几年来拒绝了许多打着社会实践活动旗号的大学生来村。特别是许多走马观花的学生,到了村里不走田野,不入农户,睡几天觉,放纵几天,就回去交作业了!也很少看见有老师带队来调研的,她们和村民有太多的距离感,哪怕是从乡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似乎一到城里就迷路。我有时候和她们说,见了村民难道不可以当成自己的长辈?不可以先介绍一下自己恭谦一点?即便是老师来乡村也是让村干部汇报一下,真正深入探讨问题的很少。我以为来乡村调研首先是学习,不要把固有的观点带入,没有调研清楚不要轻易下结论。村庄有许多好东西可以颠覆学生的认知,让他们知道或许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就如产业,文化等,我想能说清楚的人并不多,尤其是现在讲数字化乡村和共富乡村,更多人都成为呼喊派,口号主义者。能解读好的老师就很少,更不要说指导。所以期待更多的调研者进乡村是学习为主,而不是居高临下,到处开方子,在深耕于乡村的基层干部眼里就是一文不值狗皮膏药。乡村的发展不是固化一个模式就可以,有些搞规划的天天在喊自己有奇思妙想,有些乡建人士日日说教售卖自己的灵丹妙药。细问成功案例,寥寥无几,或一个没有。

 

 当然了,任何一个乡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展的初期、快速成长期、修养生息期各有不同。产业布局也是,当年的何斯路我原以为花海经济能一枝独秀,后来发现不能苟活,随即以产品添加,试过方知都是大众模式,分分秒秒给人超越。有点前瞻的就是发挥了乡贤的力量造了一个斯路何庄酒店,品质上超越了大家对乡村低小散的惯性思维,让来何斯路的人都眼睛一亮。总结中发现,民宿、农家乐都是乡村的陪衬,你必须有一样你有他无,他有你牛的玩意,这样的乡村才会活的精彩!18年开始何斯路有了一家教育机构,是我忽悠了女儿,投了多少钱我就不说了,后来有了两家小孩的教育机构,再后来就有了两所幼儿园。幼儿园的进来,我确信我的乡村活了,不久会很火,果然现在又有了优质的机构入驻到村里。

 

 

科技教育、人工智能、乡村智慧管理公司先后入住。马上北京村又要开建,何斯路已经被成功激活,接下来就是发展到多大的问题,其实我也有个小目标,就是不想说!懂我的人不说也懂,不懂的人说了不懂!风还在刮,静夜的山里似乎有了点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