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欢迎访问 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红色印记乡村行丨蔡家崖村:承红色精神 铺乡村底色

 

 
 
 
 
 
 
 
 
 
 
 
 

弘扬红色文化 践行绿色理念

 
 
 
 
 
 
 
 
 
 
 
 

 

初夏时分,夕阳渐渐褪去,夜色笼罩了山西省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喧闹一天的“红色一条街”随着游客的散去归于平静。但在村委会院内,从一孔窑洞传出阵阵激烈的争吵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原来,村干部们围坐一起,正在就蔡家崖村的红色产业发展争相发表意见。夜色中,距离村委会30多米远的六孔窑洞庄严肃穆,这里陈列着毛泽东、贺龙等老一辈领导人留下的珍贵物件,见证着他们的革命事迹。

蔡家崖村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120师师部所在地。1948年的一个夜晚,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两篇著作。

保卫延安的一道屏障

2018年冬天,95岁的老兵薛玉亭回到蔡家崖村,在一张贺龙与战士们的大合影中欣喜地指认出自己,瞬时眼泪涌出。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5月4日,当时他是军区司令部警备排的一名普通战士。

就像老人守卫军区首长一样,革命战火中的蔡家崖村也肩负起了保卫延安的重任。

1937年9月,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120师、115师东渡黄河,创建晋绥革命根据地,阻敌西犯,形成保卫延安的坚固屏障。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蔡家崖村的窑洞里成立了晋绥军区司令部,在这里指挥作战并指导当地人民开展大生产。

挺进山西后,部队主力扼守黄河以东地区,分别创建了晋西北和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打击、牵制日军,保卫陕甘宁边区。另一部分向大青山进军,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三块根据地以蔡家崖村为核心形成晋绥革命根据地,打破日军西犯的战略图谋。

为保持党中央与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络沟通,晋绥根据地相继开辟北、中、南三条秘密交通线。1942年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的干部、1945年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和数以万计的干部经由交通线接送。

抗日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点燃了蔡家崖村的革命热情。蔡家崖村村民与晋绥边区人民一道加入到革命斗争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运送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之间往返的文件、书刊、枪支、弹药、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实现了秘密交通线的顺畅、前线支援和后方保障。

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

如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内悬挂着一面兴县民兵参战总队的鲜红旗帜,诉说着当时的革命故事。6万人口的兴县,养育了近4万晋绥党政军革命队伍,参军人员达到1万多人。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经蔡家崖村顺利向西柏坡转移。

民歌倾诉着军民情

秋风凉又凉,谷子黄金黄。

今年收成好呀,谷满仓。

全凭那八路军呀保住了家乡……

一首晋绥边区的民歌《快缴公粮》被纪念馆讲解员康彦红轻快哼唱,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倾听。

1942年初至5月,晋西北周围日军对晋绥根据地发动“扫荡”,入侵兴县。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120师决定把敌人全部消灭在蔡家崖村的外围田家会。5月18日下午6点半,总攻命令下达。但是,我军战士由于一天一夜没吃顿饱饭,身体极度疲劳。附近村庄群众得知这一情况,在这个时候把仅有的能吃的东西送到前线。战斗历经7天7夜,我军以百余人员的伤亡,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战果,保卫了根据地和人民安全,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在纪念馆馆长梁明德看来,“这只是众多革命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人民甘于奉献,支援党中央,每两个人供养1名中直机关和部队人员。”

纪念馆里一张张运军粮、送军鞋、反“扫荡”的老照片记录着群众甘于奉献、支援前线和军民联合作战的英勇事迹。根据地军民在战争中孕育出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吕梁精神”。

红色底蕴孕育新希望

革命岁月积淀了蔡家崖村的红色底蕴,如今,这层底蕴化成蔡家崖村的发展底色,筑起它的发展底气。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蔡家崖村,在六孔窑洞前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蔡家崖防空洞等革命旧址在红色资源开发中成为蔡家崖村的旅游热点,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兴县连续举办“红色兴县”旅游文化季活动,打造晋绥首府文化名片,创建“晋绥首府·红色兴县”旅游品牌,拓展“小延安”的知名度。

蔡家崖村打造的“红色一条街”

2018年6月,“蔡家崖号”列车开通,蔡家崖村迎来源源不断的游客。融合红色资源和乡村特色的“红色一条街”成为旅游打卡地。旅游的兴旺支撑起蔡家崖村的产业发展。

在蔡家崖村的北山上,2000余亩桃树、杏树、核桃树林立,惠及村里90%以上的人口,每年能给每户村民带来500多元的收入;养菌温室6座、出菇棚20座,提供就业岗位50个;3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6万元;蔡家崖村还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社,在村居民人手一股。

如今,兴县正在推进蔡家崖干部学院、蔚汾河蔡家崖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5个项目,全力打造AAAA标准的晋绥边区首府旅游区。

从红色旅游到设施农业,蔡家崖村产业逐步多元化,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革命老兵温守惠:从羊倌到战士

马玉

如果八路军不来蔡家崖村,我还会在山上继续放羊。

1937年,贺龙带着部队住进了蔡家崖村。之后越来越多的八路军干部和战士来到村里,共产党讲条例,有纪律,领导的部队守规矩,对大家和和气气,经常帮着村里人挑水、干农活,农忙的时候,地里总有兵。

老兵温守惠与老伴

八路军在村里驻扎的时候,我遇见过贺龙。那是1942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当时9岁,赶着羊下山往家里走,碰到了贺龙将军,旁边跟着两名战士。战士挎着枪,很精神。贺龙笑着说:“你这个年纪能放羊了,是个小羊倌啊!”我说,我不只能放羊,还想当八路军战士呢!然后,贺龙笑着点点头。

当时家里粮食不多,孩子多,经常是吃不饱。但父亲掏干米缸,把余粮送给八路军。父亲说:“粮食捐光也不怕,只要八路军在就不会让咱饿着。”

两个哥哥先后当了兵,听他们讲部队打了胜仗,我也很激动,想当兵加入到部队中,成为村民眼里的英雄。因为年龄小,没能如愿。

1947年,我参军成为120师后勤部生产科勤务兵,负责照顾一名老红军。1948年5月,我跟着部队去往临汾,参加了解放临汾城的战斗,最终临汾顺利解放。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共产党的威信,赢得了民心。

1950年1月,晋绥边区根据地的干部被大批抽调南下,我跟着部队南下四川,一路打土匪并负责保卫部队家属。这一年,复员返乡。

2017年6月21日,我作为晋绥边区老兵身着军装,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跟总书记握了手,合了影,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年轻时候。

 

 
 

 

 
 

六孔窑洞里的决策与讲话

马玉

说起蔡家崖村,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王慧会特意强调六孔窑洞。窑洞坐北朝南,石头筑成,厚重而结实。毛泽东、贺龙、周恩来、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居住生活。许多战略决策、战斗情报、重要会议在窑洞里形成、发出。

毛泽东同志路居、贺龙同志旧居的窑洞

1937年9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120师来到蔡家崖村,在六孔窑洞居住了12年,并栽下6株柳树,如今柳树已是枝繁叶茂。

1948年春,毛泽东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抵达蔡家崖村,在六孔窑洞居住了10天9夜。在油灯下,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了《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写就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著作。

当年4月1日,在一孔窑洞改成的会议厅内召开了晋绥干部会议,毛泽东主席强调了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第一次全面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第一次提出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月2日,在窑洞旁边的厢房,毛泽东主席与《晋绥日报》的同志们谈话,讲述了无产阶级党报如何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这些讲话指导了全国新老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作,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着深远影响。

黄河上的老艄公,不管风吹浪打,眼睛总是朝着前方、双手总是牢牢地掌着舵。在窑洞里,毛泽东主席曾与一批批干部和群众交谈,以老艄公的精神告诫大家:要记住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记住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对于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要一日三思,不要犯错误,要做一个自觉的、完全清醒的革命者。

 

 
 

 

 
 

倾力奉献 接力奋斗

马玉

 

与革命战火中的其他村庄不同,蔡家崖村没有太多激烈的战斗发生。因为与延安一河之隔,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成为其首要使命,支援前线、统筹后方是其重要任务。

完成这样的使命对于黄土高原上的蔡家崖村来说很不容易。这里坡陡地瘠,十年九旱,面对生存困难,本就自顾不暇。但是,这里的人民深知,战火席卷,没有一寸土地可以独享安宁,唯有与共产党人一道奋起战斗。

开明乡绅牛友兰让出窑洞作为晋绥边区司令部驻地,先后捐资35000块银圆,捐粮两万多公斤,以及大量棉花、布匹等物资;共产党人刘少白主动将自家土地和多余住房交给政府;刘丙涛、温守惠兄弟三人等一大批青年踊跃参军……他们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保证根据地的粮食需求,彰显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气质。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至1945年,晋绥边区人民共缴纳公粮1686.35万公斤,晋绥根据地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政的50%-60%。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成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为延安筑起了坚固屏障,打通延安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交通要道,不断输送着生活、战斗物资。

战火远去,曾是吕梁山深度贫困地区的蔡家崖村,又鼓起斗志肩负起脱贫致富的使命。

土地贫瘠,他们拓荒植树,开展山区小流域治理,栽下核桃、红枣等经济林,让山坡披绿装;缺乏产业,他们流转土地发展采摘园、食用菌,建设光伏电站。瞄准红色旅游,他们打造“红色一条街”,招商引资壮大红色旅游景区;决战贫困,2015年,蔡家崖村整村脱贫。经历过战火淬炼的人民深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义。

与敌人斗争,蔡家崖村倾力奉献,与贫困斗争,蔡家崖村艰苦奋斗,这种精神如同奔涌的黄河水一样引领着村庄继续奋勇向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马玉 图/文

监制:黄慧  编辑:陈艺娇